(原本要提韓熙載夜宴圖的,但因為近期寫了這些文字,就先post上來.)
捲軸繪畫的透視特性被艾森斯坦放進對於電影蒙太奇的分析當中,從這裡開始,我們得以向上與向下延伸,去探討流動影像語法的構成。向上,我們將跟隨艾森斯坦的腳步,檢視蒙太奇片段的構成元素;向下,我們將從片段的組合進而延伸到對於一整部影片或影集的分析上面。
以《Band of Brothers》﹙諾曼地大空降﹚為例,這部六集的電視影集敘述二次大戰期間,美軍101空降師下轄的某連﹙E連﹚,從受訓、開拔戰場、參與諾曼地戰役、往柏林推進,一直到勝利的故事。六集的故事,正好按照實際時間發展的順序次第開展;而當中的主角,並非像它之前的電影姊妹作《Saving Private Ryan》﹙搶救雷恩大兵﹚那樣一直集中在同一個人物身上,而是每一集各有該連的某一軍官、士官或大兵擔任主角,甚或敘事上的主述者;而其他已經當過主角,或將要擔任主角的人物,則成為配角。
這種角色位置的替換,遂與東方繪畫的等角透視底下,畫面各物體的相互掩映,有著相呼應的效果;這是宗白華在〈論中西畫法之淵源與基礎〉當中所說的:
「中畫係因鳥瞰的遠景,其仰眺俯視與物象之距離相等,故多愛寫長方立軸以攬自上至下的全景。數層的明暗虛實構成全幅的氣韻與節奏…」
在這基礎之上,隨著一集一集影片的開展,在戰線逐漸向東推進的同時,我們也一步步看清了E連的全貌,正如捲軸繪畫在被捲動、瀏覽的樣貌。於是,六集的影集,就依序構成了一幅以E連為主要角色、以歐戰為背景的長卷。
twinks,
Thanks for coming.
Wish to see you again in next coffee break!
~米
Posted by: milankun | 04-9-22 at 上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