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月 2004 | Main | 7 月 2004 »
在河西走廊最狹窄的地方,一個遠離東南沿海繁忙商貿都會的小鎮,我在一年一度佛誕日的市集上閒逛. 有個攤位在賣歌謠VCD,我花了四塊錢買了一張,標題叫做"打工難".
這是安徽音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安徽離此有上千公里遠.但是,"打工"這話題,已經是不分西北東南了;農民告訴我,他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到附近山裡去扛焦炭.年輕一點的,可能到五百公里外的蘭州,或者更遠的城市去掙錢.
這張VCD除了"打工難"之外,還有"創業難","悔過十二月","戒賭十勸","老來福",全都是用傳統民間小調填上新詞,再佐以現代的影像鋪陳,非常有意思.
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顔始紅。 胡姬貌如花,當爐笑春風。 笑春風,舞羅衣,今不醉將安歸。
~李白 前有樽酒行﹙其二﹚
2003年秋,跟著C導演的計畫,我第一次到關中,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法門寺;從咸陽機場出發之後,要沿著渭水開兩個小時的車。在車上與司機先生閒聊,司機說:「這裏就是八百里秦川」,我想了想,脫口而出:「大小剛好是一個橫躺的臺灣。」
(法門寺)
這個不期而來的空間對比靈感,在不久之後引發了我更多的聯想。進入法門寺,我們到地宮拜見了佛陀的遺骨;雖說當初傳說中的八萬四千佛骨,流傳到中土的,並不只這一個,但是,它可能是佛陀的舍利在翻山越嶺,跋涉千里,沿著絲綢之路東來之後,進入關內中土的第一個落腳處。
Continue reading "在異文化交界處" »
一位長期擔任編劇的朋友來信,推薦底下這部他參與編劇工作的電影, 並附上他為原著小說所寫的序文.還望大家拭目以待.
============================= 諸位朋友 "五月之戀"電影即將於今年七月在海峽兩岸上映, 敢於向大家推荐,是因看到了攝製完成的成品,精彩而動人. 在創作的過程,焦雄屏老師(也是製片),徐小明導演,編劇志翔, 都期待走出台灣新電影的菁英主義陰影與水仙少年般的自戀泥淖, 嚐試著藉由一個生動的故事,來呈現夾雜了歷史與文化的豐富文本, 我個人將之定位為:以商業市場為渠道的,文藝創作的群眾路線. 小說是根據劇本改編而成,雖非我所寫,但仍隨函寄來我為小說版所寫的序文,請指教. 黃志翔 敬啟
Continue reading "五月之戀" »
在北京一家烤鴨店,小二推來這隻鴨,準備現場片皮片肉,讓我們大快朵頤. 不料,小二躊躇了一下,說:"這隻鴨的皮質量不好,不夠酥脆,換一下好嗎?" 我們問:"那怎辦?" 他說:"我給你們換張皮...或是換隻鴨"
換張皮?!!!!北京鴨也穿鴨皮夾克的嗎?
後來他換了這隻鴨來. 果然鴨皮入口即化,真是名不虛傳.
兩個關於某些台商的切面觀察,一空一滿。似乎透露了某種台灣人的精神面貌、文化底蘊與生存哲學。
第一個關於空,是一位朋友告訴我的:
「我曾在深圳一個親戚的工廠裡住了一夜。這個親戚來到深圳已經好幾年,他的廠專門製造外銷到歐美的聖誕娃娃。我到他的辦公室時,四周擺滿了各種娃娃,聖誕老公公、聖誕老婆婆、麋鹿、聖誕樹等等,琳瑯滿目、色彩繽紛。我的親戚則忙著打電話、批文件、敲計算機;他正要前往美國,洽談新一季的訂單與娃娃樣式。
Continue reading "空與滿" »
從五月底開始我都不在台灣,在外地勘景. 在外旅次也不方便上網, 今天才有機會也有時間好好上網. 謝謝先前幾位朋友的留言鼓勵. tm的留言恐怕要等我回台之後才能回覆.
我在哪裡呢? 底下一段前兩天聽到的對話,供大家參考,想想我在哪裡.
"a農民問b農民說:今年你挖到多少罐子? b農民說:不多欸!!"
那口氣,彷彿是在問,"今年你收成多少?"
ps.此處的罐子,指的是新石器時代或是漢代的陶器
底下這個片段,是先前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 反思 - 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 "座談會的發言紀錄:
我是於一九八O年代進入大學後,才開始深入接觸台灣七O年代相關的歷史,由於大學三年級選修了一門「台灣社會發展」的通識課程,使原本研讀理工科系的我對台灣的歷史文化產生探索的意念;爾後,進入歷史研究所深造,碩士論文主題是研究台灣七0年代現代民歌運動的發展史。因為以上種種機緣,促使我今日成為一位文化工作者。
Continue reading "在北美館座談會的發言"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