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連宋訪問中國大陸,不約而同地都到了西安;雖然兩組人馬的目的與行程各有差異,但卻讓西安這地方一下子成為媒體矚目的焦點。從先秦到漢唐,西安一直是古代帝王之都,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於是,連戰造訪始皇陵、宋楚瑜祭拜黃帝陵,這些行止所造成的印象,不外乎就是重複著把西安看成是文化源頭的這個論述脈絡。在這脈絡裡頭,西安是歷史長河的上游,大陸的其他地方,乃至台灣,則是這條長河的下游。
然而,對於西安的想像,乃至於與其他地方的類比,其實還有更深的可能性。西安所在的地方古稱「關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遊牧民族覬覦的對象,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因此,這個地方的文明事實上是一個國際性的大雜燴,除了漢人之外,遊牧民族、中亞民族,乃至印度、東羅馬、日本等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使節、貴族、工匠、僧侶、留學生,甚至樂伎俳優等等,在此絡繹於道;一言以蔽之,從絲綢之路開通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關中是異文化交會之處,西安為其核心;而這些因為貿易往來、民族遷徙所造成的異文化互動,也就成就了許多傳頌千年的文化產品。
舉個最鮮明的例子,唐朝的李氏家族就帶有遊牧民族的血統,而唐朝的許多文化工作者,也都有國外的經驗。如李白,他的家族從中亞的樂舞聖地吉爾吉斯搬回中原居住,這也就讓他的詩作展現出一種異國的風采與氣勢。而流傳在宮廷與民間的各種音樂與休閒娛樂,有許多也來自異國;唐明皇喜愛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改編自西方過來的音樂。
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的西安,就如今天沿海的許多華人城市: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自近代以來,因為來自海上的異族覬覦與帝國殖民,也因為國際商貿的發達,茶葉、紡織與電子產品之路的開拓,而成為當代異文化的交會處。許多文化創意融合了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因素,型塑著新的文明景象;像流行歌曲、像電影、像小說、像建築、像各種各樣的美術設計與時尚。假以時日,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這一大片臨海的區域不會出現足以跟李白、唐明皇媲美的文化明星。
因此,今日如果再造訪西安與關中,除了緬懷過往、思古憑弔之外,似乎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足以跟當代的處境接軌;而那意義,將會超越原有的上下游關係。只要這個區域能夠繼續維持開放交流的態度,以自信心來接納各種可能的異文化交會與創造,一種新的時代精神與文明高度,應是指日可待。
但不知,李登輝當年在談「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的時候,是否有這樣一幅異文化交會的圖像在他心裡面湧動著?(中時觀念平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