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過去兩年來,您曾聽說我在製作一部關於潭南村協力造屋的紀錄片。事隔兩三年,如果您還想起的話,是否覺得納悶,這片子怎麼了?
現在要告訴您,這片子終於完成了,並且將安排在九月二十一日在台北敦南誠品舉辦發表會,九月二十二日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首播。它叫做「築之夢」。
「築之夢」講的是,從2002年底開始,位在日月潭邵族社區的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透過胡湘玲、韋仁正的牽線協助,展開與德國德恩家園協會的合作,在潭南村布農族部落為九二一受災戶蓋房子的過程。
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工作何止成千上萬,那麼,這個孤懸在日月潭深山中的部落,他們的重建會有什麼特色?最主要的,在這裡蓋的是,已經被台灣的營建市場完全淘汰的黏土木架屋,也就是一般俗稱的「土角厝」。
在這個鋼筋水泥滿天飛的寶島,都進入21世紀了,為什麼要蓋19世紀的土角厝?是返祖復古,還是前衛進步?這會被村民接受嗎?一般人,包括前來參與工作的義工,又怎麼看待這個想法?這個計畫如何開展?成果如何?
這是「築之夢」所描述的主線,但纏繞、隱含在這個主線之上或之內的,是許許多多的絃外之音;因為,這其實是一個看起來單純,內涵卻相當複雜的重建過程。它所不經意撩撥、碰觸到的許多價值體系,包括「傳統vs.現代」、「原vs.漢」、「第一世界vs.第三世界」、「商業vs.非商業」、「技術vs.生態」、「專業vs.民眾」、「城vs.鄉」、「現代性」等等,都在這個僅僅只有六戶的重建過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得到。
目前這一個小時的「築之夢」,或許沒辦法深入淺出地、抽絲剝繭地呈現出所有的深度與廣度,但希望您在follow整個故事主軸的同時,還可以感受到在影像當中所洩漏出來的,一些多層次的、相互纏繞的,現實發展與意念思考的價值辯證。「築之夢」,所築的,是建築師與工匠的夢,是義工的夢,還是受災戶的夢?或者,可以有一個更深廣的場域,足夠同時容納許多人的「同床異夢」?而這個場域,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依然是一個夢,還是可以成為現實?這個片子並沒有給答案,但也許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線索與機會。
在此,非常歡迎您來參加9/21的首映發表會,也請找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過來。片中出現的一些受訪者,將會到場;我跟工作人員也會在場參與映後討論。同時,9/22別忘了準時觀賞影片,以及回饋心得意見,謝謝!
附上沈懷一為這部片子所寫的主題歌"家"----
那年秋天我和一個 美麗的山地女孩
我們走過滿山紅葉 她醉倒在我的胸懷
我們要個家 還要有幾個小孩
妹妹妳不用擔心 哥哥要到城市發財
家 我們要個家 家 我們要個家
天堂的街燈發光 我們卻在工地流浪
妹妹妳趕快去買 米酒威士比和檳榔
我們蓋了高樓大廈 那卻不是我們的家
城市已斷了翅膀 從此再也不能飛翔
啊 我帶妳回家 啊 我們就回家
山上的孩子 回山上的家
娜依呀喂 娜依呀呦 阿依呀 阿依呀 娜呦
突然一個飄盪的秋天 毀了妳我的家園
我說妹妹我身上沒錢 哥哥別急 咱們就重建
Nirgendwo ist besser als zuhause
因為有你 親愛的朋友 多少的情多少的淚在流
因為有你 親愛的朋友 多少的愛都充滿在心中
Nirgendwo ist besser als zuhause
只有家 才是最溫馨的地方
謝謝你紀錄了這個故事
請問首映時 有打算邀請謝先生到場嗎 ^^?
謝英俊是台灣中生代建築師中
讓我非常敬佩跟欣賞的一位
剛好我本來就喜歡原住民跟社區營造的人事物
所以就對自立造屋有著一些關注跟部分的了解
上網隨便搜尋"謝英俊" "921重建" "潭南村" "自力造屋"...就能搜尋到非常多的相關資訊
這意爲著什麼??
921之後,給了台灣社會哪些衝擊,新思維?
進而有了新的生活態度?
以日月潭邵族人的自力造屋運動來談
921的巨傷,讓建築界重新思考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需要)的建築"
身處嚴重災區的邵族人在謝英俊先生長年以來的帶領下
自覺 進而串聯彼此力量來重建共有的殘破家園
那是種旣堅定又強烈,不認輸不低頭的精神
讓我們看到她們是那樣真實的跟土地連結著
這個案例也讓我看到了身為一個建築規劃者
是如何在921的反省之中
以一專業建築規劃者及外人的兩種身分
踏入 並帶領有實際(建築)需求的社區 走出自己的路
當別的建築專業者在接著政府或是商業的案子
甚至是競足於國際市場時
我很開心越來越多建築人
開始從社區營造及災區學校重建的新思維方式
爲台灣的建築作更多有意義的事
http://www.pts.org.tw/~viewpoint/
http://www.atelier-3.com/index.html
http://www.atelier-3.com/0_Brief/index.html
http://www.docu.org.tw/screen.php?id=835
太喜歡建築又太被這個案例感動了
所以非常自得其樂的找了以下資料
請不要以為建築就是"很硬"的學識
建議大家靜下心來閱讀這些資訊
或許會感受到
原來建築也會像紀錄片之於我們那般地貼近生活
屋頂上的石斛蘭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92&bulletinid=12968
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34738
謝英俊 幫地震災民造屋--帶原住民青少年工作 贏得好評
http://www.wfdn.com.tw/9108/020813/02-06/081306-3.htm
建築師謝英俊 重建原住民部落 http://www.rebuild.org.tw/4/Life/092191_Ct1.htm
天上掉下房子來 ---謝英俊的災區築巢傳奇
http://921news.yam.org.tw/report/report09.htm
重建部落家屋(上) --阮慶岳、謝英俊.書信對話
http://www.cdn.com.tw/daily/2003/09/02/text/920902e1.htm
協力造屋:公共藝術與住宅問題之對詰與挺進-專訪謝英俊建築師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epots/82.shtml
謝英俊教災區原住民造屋 六月帶領工作隊協助車諾比遷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an/11/life/art-3.htm
Posted by: 18°C.小盒子 | 05-9-19 at 上午12:00
關於全景拍的921系列紀錄片視廣被人知的
但還有一部重建災區校園的"森林之夢"
不知您看過沒 我非常推薦喔
這次的「台灣地方志影展」會播映http://twlocalvoice.org.tw/
Posted by: 18°C.小盒子 | 05-9-19 at 上午12:07
小盒子
謝謝你的用心!!
謝英俊老師(我習慣這麼稱呼他)會到場,阮慶岳先生也會到("屋頂上的石斛蘭"的另一位作者).
非常歡迎你能來參加這個發表會兼記者會
我也非常希望能夠在你所關心的主題上 產生一些有意思的對話
這些主題的涵蓋面太廣, 所以希望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朋友都能來~~
~米
Posted by: milankun | 05-9-19 at 上午12:14
喔ya ^____^ 大開心
可否將此片的照片 轉貼到我那 ?
Posted by: 小盒子 | 05-9-20 at 上午1:14
小盒子
相片歡迎轉載....
另外 當天會到場的還有
胡德夫 鍾喬 沈懷一 林深靖....
希望會像是一個小PARTY 也可以有一些有意思的對話
~米
Posted by: milankun | 05-9-20 at 上午11:03
「築之夢」是一部很棒的紀錄片^_^
我在200500922公共電視播出的「紀錄觀點」中看到
Posted by: 老虎 | 05-9-23 at 上午8:40
今天上午看了公視的重播。老實說有點失望,可能因為資質駑鈍,無法看出「多層次纏繞的弦外之音」。
以採用德國設計的第一棟造屋為例,感覺不到屋主和工作者、屋主和義工、拍攝者及屋主……之間的互動(尤其攝影機和這位老先生,幾乎是零溝通)。雖然我也看到事務所的女性工作人員非常努力地解決造屋的困難,但這樣的影像呈現,要說這是協助受災戶「蓋自己的房子」,「在重建過程中有想像力的參與」,我覺得說服力都很低。
這純是個人觀感∕成見(紀錄片當然不一定非要怎樣)。在此留言是因為:片尾字幕提到德國工匠希望發展出以竹子和黏土為材料的自力造屋——那和傳統土角厝的差別是在?
竹苗山區的客家伙房,以及許多日據時期留下來的房舍(ex. 嘉義監獄,台北齊東街宿舍),牆面皆是竹子編成的骨架再糊上稻殼和泥土。工匠所設想的形式,會不會先民們早已經建造過,或是者他的觀念另有不同呢?有人帶這位工匠看過臺灣的土角厝嗎?
非常好奇……
Posted by: loser1999 | 05-9-23 at 下午5:25
1999,
不難想像,德國工匠在台灣工作期間,曾經參觀過許多台灣傳統建築。如果他真的用泥土竹子蓋房子,將和台灣傳統的竹編泥牆相當不同。簡言之,會是*現代化*的竹泥構造。
幾個觀點值得思考;所謂的台灣傳統建築年代並不久遠,來源很多很雜,不一定適合台灣的環境,也不一定能符合台灣的生活需求。
原住民原始家屋或許更適合被稱為台灣傳統建築,然而生活環境與需求已和今天的生活方式有段距離。
*現代化*的竹泥建築可能有哪些特點?我試舉例;遇到地震比較不會倒、比較舒適、工程技術的改進、符合台灣現今的社會狀況等。
請指教。
Posted by: 插嘴 | 05-9-24 at 下午9:22
to 老虎, 謝謝你~~
to loser1999,
謝謝你費心的指正.在拍攝過程中,經過很長的過程才跟家戶建立比較好的互動.而那已經是工作營結束之後的事了.至於那位老先生與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大致以影像呈現在他出現的場合(包括搬木頭的那一段),在這個階段,我並不想說更多.
或許想像力的不夠說服力,是因為我並沒有能捕捉到家戶私下向謝英俊抱怨土角厝"很丟臉"的那一幕.
胡伯特的確參觀過台灣傳統的土角厝以及日式木屋,並且對東方工匠的手藝大為讚嘆.他對竹子黏土屋的想像,跟先民既有的技術與結構之間,是否有所不同,老實說,我並不知道. 但我覺得更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台灣會失去工匠傳統?
to 插嘴
thanks! 片中出現的谷長老就跟我說,他其實住不慣水泥房子,等到他再老一點,就要搬回老部落的石板屋去養老...但這是老一輩的想法.
傳統房子至今應當還還是符合農村與部落的現況.只不過,幾十年來,農村與部落已經浸透了都市傳來的"現代化"想像.在部落的電視機裡,所看到到的房屋廣告都是巴黎風情,羅馬雕塑,四周封閉的spa噴泉泳池....很怪.
粘土木架屋的復興,其長遠的意義是,由農村與部落本身提出自己關於現代性的想像,而不是任由都市宰割.
Posted by: milankun | 05-9-25 at 下午12:08
指正萬萬不敢當。作為一個觀眾,屋主幸先生搬木頭的那段給我的感覺是:他想參與,但周圍的人選擇不花力氣回應他。來幫忙造屋的義工聽不懂他說什麼,當是酒鬼醉話,直接走過去。攝影機好像有聽懂,但是沒有翻譯,誰也沒有停下來,只見幸老先生搖搖晃晃走在路上。
這種氣氛令我懷疑:義工不知為何而來,此屋不知為何而造。如果沒有這群「熱心人」,他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房子?
落成的時候他應該是高興的吧,事務所的工作人員說,如果他不高興就不會喝醉,喝醉了表示他很開心。整個過程裡看起來和他最契合的竟然是遠道而來的德國工匠胡伯特,因為畫面裡兩個人因為語言不通(或西方人的禮貌?)傻笑不已,紅著臉很可愛。
一開始重建戶覺得土房子丟臉,似乎是想像得到的反應,能拍到他們私下跟謝英俊或事務所抱怨自然很好,直接拿問阿明夫婦或其他人,不知效果如何。剪接的人似乎把拍攝者的聲音剪得太乾淨了。
Posted by: loser1999 | 05-9-25 at 下午4:02
to 1999,
謝建築師團隊在災區蓋的房子構造形式大約可分幾個時期
輕鋼架 竹牆 竹頂
輕鋼架 竹牆 鋼板頂
輕鋼架 磚牆或是混凝土牆 鋼板頂
輕鋼架 木板牆 鋼板頂
輕鋼架或木架 泥牆 鋼板頂
這些構造形式的發展其實是針對一個核心問題在持續回應
就是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下把屋子蓋出來
通常隨著重建家戶可以獲取的資源不同 預算大約落在三組數字上 20-25萬 40-50萬 80-90萬
這些預算對應的建築面積大約是 20-40坪
因此 面對這些現實條件限制 必須提出新的想像 否則以現有的市場機制思考將無從對應
其次 災民為了取得政府的補助 必須蓋出"合法的房子" 等到合法的房子蓋好後再檢具相關證明文件跟相關部門提出申請補助
這個行政程序對於災民而言本就十分困難 何況再加上地區偏遠 資訊流通困難 建商願意代墊款項或是災戶先籌措到建屋週轉金等因素
實際的狀況相當複雜
因此 蓋自己的房子 其空間生產的內涵已經與傳統的生活有相當差異
另外 經過現代國家的過程 對於原住民而言 傳統生活領域裡可以取用的自然資源已經變成國家財產
如果要蓋自己的房子 必須等賺到錢之後 再到市場裡購買工具材料 相對而言 大量生產的工業製品比較廉價也容易運輸取得
以經濟的角度看 現今鄉村地景的形成有其物質基礎
片裡小至的道德難局 以我的觀察 是落在前述的核心問題上的
至於德國工匠希望發展出的竹子和黏土為材料的構造系統 也是在回應這個現實的提問
此外
首映會場 有觀眾提及外國的案例 其精神與謝建築師的作為該是異曲同工
只是 在災區 除了理念 還必須面對的是"量"
這些構造系統如何可被大量非工匠引用複製修改 在短時間內解決災民的居住需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Posted by: K | 05-9-30 at 下午2:04
釗維:
不知你最近可聽說「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的消息?
那是我籌辦兩個多月、嶄新的網路媒體,
創刊號已經出爐囉: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326
在主題曲幕後故事裡提到你的紀錄片,
也作了這篇的超連結,跟你說一聲: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node/50
Posted by: 關揮手魚 | 07-3-27 at 下午8:10
關魚
thanks, 蠻好的啊 會常去~~
Posted by: milankunm | 07-3-31 at 下午5:03
劉導演你好:
我是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學生靖憑,系上系學會將在今年的10月到12月舉辦一個小型的紀錄片影展,以及五場的座談會,因此相望能夠邀請劉導演到現場來參加座談。
築之夢這部紀錄片談論的題材也正好和我們的科系相關,但是希望藉由不同的角度可以去看重建這件事,因此希望劉導演能夠接受邀請到東海建築系與同學們聊聊對於這部片的想法。
我的手機號碼0972110667
信箱[email protected]
希望能更進一步討論,也期待你的回覆,謝謝你。
Posted by: 靖憑 | 07-8-17 at 下午11:11
劉導演你好;
不知何處可以買到你這片築之夢?
3年前我們一些人認養了一個廢棄兵營,整理辦一些活動及聚會,原本的兵營舍我們保存不去動他,但一個石綿瓦蓋的交誼空間,數十年殘破我們想重蓋很久了但不是申請一筆錢來快速完成,我們想讓大家很努力來玩。我們決定用土,回味童年記憶。因為廢棄兵營是一群大人築夢的秘密花園。
我們不知如何開始蓋,也不知道土在哪裡,但我們希望多一些有興趣的人來蓋。有人提到潭南自立造屋的例子,看完書後也很感動,我們準備號召一些人去實地了解。書中提到有影像紀錄,我們希望大家欣賞影片後,再到實地觀摩然後討論出屬於兵營秘密花園的土角屋。
預計今年11月23日到潭南,不知能否在這之前得到回訊呢?
李先生 0937759234 [email protected]
謝謝 與 等候佳音 與 順心
Posted by: 李朝倉 | 08-11-2 at 下午8:42
http://www.yahoo-seo.cn/
Posted by: 健康 | 09-5-11 at 下午4:11
Impressive blog! -Arron
Posted by: rc helicopter reviews | 11-12-21 at 下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