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雨天,我們站在廣東虎門大橋底下的海灘上,鏡頭面對著寬闊的珠江口。
眼前,滿載貨櫃的駁船在江面穿梭,航向停在遠處的貨輪。高聳的虎門大橋跨過珠江,上頭貨櫃車與各式車輛川流不息,在工業區與碼頭之間奔忙;這正是中國做為世界工廠的最佳象徵景象。而虎門以及週邊的東筦、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帶,在過去十幾年之間湧入了幾千萬人,有港台與內地的企業主,更多的是來自內陸的工人,他們在這裡各自進行財富的原始積累。這其中,虎門鎮還曾經一度登上中國「千強鎮」的榜首,上海的崑山緊追在後。拍攝「財富之道」這樣一個主題,怎能不放過這樣的場景?
但,如果僅止於此,那麼,眼前的景象,就不會引起我深深的喟嘆了。
沙灘上,有一座簡陋的遊戲台,玩者可以發砲打擊帆布上彩繪的十九世紀英國士兵。從帆布邊緣透視過去,江面上正是一百五十年前鴉片戰爭虎門海戰的所在地。這是一場無恥的貿易戰爭,然而,在戰爭開打之前的數百年期間,這個出海口不正跟現今的我所看到的景象幾乎相同?那時候,繁忙的戎克船與西洋帆船穿梭進出,載進白銀、香料與印度土布,載出絲綢、瓷器與茶葉。如果當時有個人像我一樣站在沙灘上,望著這片全球貿易與財富的始發海面,恐怕都想不到,會有那麼一天,戰艦竟然取代了商船,而工人,則換成殺氣騰騰的士兵。
這是華人都熟知的歷史屈辱,然而,一百五十年過後,在2007年下著雨的這一天,我並不因為眼前成千上萬的、運動中的貨櫃而有「華人終於站起來了」的興奮。我跟ZQ說,這裏創造了全華人地區數一數二的GDP,但可能也創造了華人地區最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接連下了好幾場史無前例的暴雨,這豈不是老天爺給人類社會敲響的警鐘?
對過江面,珠江口的另一邊是南沙,有一座新修的天后宮。高聳而秀麗的媽祖神像慈祥地望著穿梭在海面上、為西方消費社會源源不斷運送各種產品的貨櫃輪。數百年前,媽祖庇佑東南沿海的華人越過洶湧的海浪往外打拼,協助西方殖民者開拓殖民地的商貿與產業,奠定了財富的基礎;一如今天,踵繼殖民地與租界之後,這些海商先驅者的後裔,在沿海各個加工出口區與經濟特區,以「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搶接西方中心品牌的代工訂單而發家。
天后的子民,在西方海外殖民乃至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貿易分工結構中,持續扮演中介者與老二的角色。由此,二十世紀末的沿海華人才能啟動鴉片戰爭以來最驚人的財富積累,進而重新崛起於世界,並加速了能源與資源的消耗以及全球暖化。
我們七手八腳地幫攝影師撐著傘,他做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緩慢搖攝:從虎門大橋拉開,搖過江面上的貨櫃輪、對岸的南沙、遠處高聳的工廠煙囪,停駐在沙攤邊上,看到一對天真孩童在雨中與飄蕩的垃圾一同戲水。在鏡頭中,我因著眼前歷史、人文與環境的不斷伸縮對焦,而看透了這層層疊疊的當代財富之「道」,能不感到深深的喟嘆嗎?
下個不停的雨水,打溼了所有人的衣襟,想必,也打溼了媽祖的衣襟。
2007.8.28 於閩粵拍攝旅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