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e reading "CNEX : 一個新的基地組織" »
"天"也者,無以名之.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一樣.
因而在台南上帝廟正中央的一塊匾額,就只寫了個"一",沒有多餘的廢話,而供奉的上帝也不是泥塑木雕的神像,祂沒有形象,只有一塊寫著玄天上帝名號的木牌.
每一年春節,我們家依例到上帝廟拜拜,我拿著香,都會特別抬頭看著這塊匾,以及上帝的木牌.
相對於西方的上帝,伊斯蘭的阿拉,"天"就是華人傳統的最高信仰. 天道,天理,天良,天性....一切都有個"天",在俯視,在觀看. 當芸芸眾生心中有"敬天","謝天"的意念的時候,做人做事就不會毛躁, 不會自以為是, 不會狹隘,不會僅僅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Continue reading "天有多高?" »
溫世仁先生在世最後的一篇演講,提到如何「架構高台灣平台」,讓台灣年輕人有更深遠的視野與更堅實的競爭高度;對於米蘭昆來說,這正是在這個紛亂的時刻,要不斷自勉自惕的。前些日子看到對岸的國家領導人,邀請兩位教授進入中南海,為中央政治局上課,講解五百年來近代世界與國家的興衰發展;可以想見,在未來數年之內,彼岸將會一片上行下效、風行草偃,整體社會以及年輕一輩會因這樣的過程,而大步提昇精神文明的內涵、層次與高度。作為數十年來,較對岸更早與世界接軌的海島來說,此刻能不更加緊努力、以免被遠遠地甩在後頭嗎?
台灣的利基何在?正是隱藏在今期尚未發展完備的主文背後,米蘭昆所關切的焦點。鄭和下西洋,無疑正是架構高台灣平台的絕佳切入點;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用更開闊的心胸、更具透視力的視野、更深刻且積極的行動,來回應歷史所交到我們手上、但是卻可能會因閉關自守,而在倏忽之間永遠滑失的機遇?
千萬不要因為五百年前,鄭和可能沒有來過台灣,就對它沒有興趣、不以為意,以及進而缺乏感知與回應的能力。
(鄭和航海圖)
期待東亞地中海的文藝復興 |:::::
⊙讓「紀念鄭和」作為一場文明再造運動--期待東亞地中海的文藝復興 ⊙
A、傳統華人文明的核心
A-1、按照湯恩比的說法,文明的發展歷程是一個「挑戰—回應」的模式,那麼,構成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華人文明核心的漢文明,其所要回應的挑戰,絕大部分來自北方與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
A-2、從這個挑戰與回應的框架當中,中原發展出細密的農耕技術與灌溉網絡,統一出長達數千年的陸塊文明,以儒家思想為主軸,構成今天華人文明的核心價值。
Continue reading "東亞地中海的文藝復興"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