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三年半以前的舊文,在別處發表過,始終未曾貼在這裡. 此文本來應破週報邀請而寫,基本上是讀了鄭鴻生先生的"青春之歌"的感言. (最近發現,書中提到那群當年的建中學生,也辦了一個部落格,叫建青中年,:)
現在把文章翻出來貼一貼,紀念這個時代.
====================================
在思想滅絕的島嶼--「青春之歌」的殘響
殘響(Reverberation):
聲音產生之後,通過空間各處會形成反射聲。
聲源消失之後,餘音仍然會停留一段時間,
這種「餘音繞樑」的現象叫做
「殘響」。
我對於一九七○年代台灣的認識,來自於一九九○年代初期所做的民歌運動研究。在那過程中所蒐 集到的許多資料,雖然大約只是關於那個年代的知識界與文化運動的少數側面,但也足夠讓我嗅出那時候年輕人(用時髦的話來說,他們該是「三、四年級」吧)與台灣社會的一些味道。而那味道,容或所用以表達的語言跟九○年代初期不太一樣,但其中的精神與心靈樣貌--關於新社會的胎動與新文化的蜂起,卻是熟悉的;這使得我對一九七○年代台灣一直都有興趣,比起其他的歷史階段來說,隨時隨地總有一股想一探究竟的念頭。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