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 我以為,若要求某種內在的研發-製造-流通的完整性以及自主性,
一個以至少擁有一億人口的內需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複合體,
是在當代的工業生產力底下,必須達到的最小規模. 日本有一億人口,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實例.
我認為, 在此規模之下, 許多的經濟與創造能力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即便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會因為夠大,而可以有跟他國或其他地區談判協商的籌碼.
一般產業如此, 我覺得文化也是如此.
而唯有擴大其基底,各種反叛的 激進的 徹底的反省與創造才可以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台灣的產業, 早已將市場擴及台灣以外;
但是台灣的文化創造, 卻一直侷限於島內有限的需求.
這是一種極度的不對稱,除了讓我有窒息的感覺之外,
現實上也造成許多懷抱理想的年輕文化工作者,
若不往權力核心緊靠,
就往往僅能在溫飽邊緣徘徊;
同時, 所能取得的資源也不足以反餽出夠精采的作品.
或許製造業與服務業一離開台灣就可以繞著地球跑,進行全球性的佈局與經營,
但是, 文化工作必須面對自身的傳統與語文,
同文同種的地區當然是最首要的, 不能迴避的選擇.
以上的看法, 基於我在台灣所經歷的現實;
如果我們這一代沒能夠把餅作大,
說再多文化創造或文化產業可能都是沒用的.
Recent Comments